喪親兒童遊戲治療的療效因子-2

治療師在面對喪親兒童時,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兒童走過哀傷歷程,Worden2009)認為需要覺察兒童的需求是什麼,並且依照特定的方式來處理個案的需求,他整理出喪親兒童的需求如下:

1.     被照顧的需求——『誰可以照顧我?』這個問題在面對喪親兒童身上幾乎都會思考這個問題,根據Worden的研究顯示,有一半的兒童在面對死亡事件後的兩年仍然還是會關心存活父母的安危,這也是他們想要理解自己是安全的、是會被照顧的。

2.     死亡事件的發生並非是自己的情緒反應造成——『是我害死他們的嗎?』小時候我們開始學會理解強烈的情緒是會傷人的,而在45歲的兒童會相信這樣的『魔力』讓死亡事件發生,例如『我討厭你,你死掉最好』等等。

3.     理清死亡的原因和狀況——『會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有時候家人不太願意告訴兒童正確的訊息,因此兒童會選擇編造故事來填補自己的疑問,所編造的故事有時候會比想像中的更詭異,因此需要依照兒童適合的年齡的說法來告訴兒童死亡的『真相』。

4.     需要感受自己的重要,需要參與——參與喪葬禮對於兒童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過程,讓孩子一起參與喪葬禮的計劃、清明掃墓等等,都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有參與家族的活動,增進兒童的自我價值。

5.     需要持續例行性活動——保持兒童的生活作息正常是有助於兒童的適應,有時候成人無法理解孩子在遇到悲傷事件時,為什麼還會想要出去玩,而這是孩子經由遊戲的過程來調試及適應自己的狀況。

6.     需要有人聽他們的問題——通常孩子比受挫的大人更會重複一樣的問題,這個過程只是想要知道自己的感受和大人是否一致;而有些年幼的孩子會問一些『特別』的問題:『媽媽上天堂後會吃飯嗎?』、『爸爸在天堂會小便嗎?』等等,這時我們需要給予尊重的態度回應孩子的問題。

7.     追思逝者的方法——可以透過照片、逝者的故事、逝者送給兒童的禮物等等來分享這個東西的回憶,也可以做成『回憶冊』,讓兒童在看回這些物品後,可以回憶或是想像如果逝者還活著,現在的他又是會怎麼樣。

綜合上述內容,可以大致理解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主要是要允許並接納兒童的悲傷情緒,並讓兒童理解死亡,而這個過程並非使用神話般的說法來傳達死亡訊息,而是協助喪親兒童與去世親人重新建構新的連結,讓喪親兒童可以融入新的環境(孫允儀,2014)。目前國內或國外對於喪親兒童的輔導多數都是使用沙遊治療、藝術治療、個別遊戲治療以及團體遊戲治療等等,有些治療師會選擇透過閱讀一些繪本故事來引導個案談論自己對於死亡的想法,而目前在台灣關於喪親的繪本有《鞦韆、鞦韆飛起來》、《小傷疤》、《橋的孩子》、《爸爸去哪了?》、《天國的爸爸》等等,這些可以幫助兒童覺察自己在父母逝世後可能會出現的焦慮、罪惡感、被遺棄感等等,治療師從中適時的給予接納與支持,幫助兒童走過喪親的過程;這些方法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哪些年齡適合那些輔導方法,而這也需要看治療師期待在諮商過程裡帶出怎麼樣的結果,但最終的目的還是需要幫助兒童理解死亡、從中與逝者連結,讓兒童可以重新融入新的環境。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是有助於喪親兒童在面對死亡事件的復原過程,而兒童遊戲治療主要是藉由遊戲讓兒童可以自然的呈現的媒介,而在這個過程裡治療師必須和兒童建立出溫暖、友善、真誠的關係,並且無條件接納兒童,因此在這個過程裡兒童可以完全的放開自我,並在遊戲中將自己的成長陰影表現出來,讓孩子從中學習如何自我控制;因此在這樣安全的環境裡,遊戲治療可以有效的幫助兒童前面對及處理自己的哀傷情緒,讓兒童從中經驗自己的生活、讓兒童可以更具責任心;目前國內對於兒童中心的研究顯示,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對於兒童在悲傷歷程中,可以幫助兒童發洩自己在生活中的不悅、提高孩子的能力與自信、幫助兒童復原調適悲傷的歷程等等(彭瑞呤,2004;余瑞宏,2004),而這些也符合Worden認為兒童在悲傷過程的一些需要,理清死亡的原因和狀況和需要感受自己的重要。

兒童的悲傷議題,其實並不只是治療師需要提供協助,他們也需要家族其他成員的幫助,才能走得更好,對於喪親兒童而言,他們需要面對的議題,不單單只是情緒,更需要擔心自己的生理需求,失去了照顧自己的人,還有誰可以照顧自己?自己可以相信誰等等?這些問題對於兒童而言是非常難以回答的,兒童與成人不同,他們所面對的事情、人生經驗並沒有很多,無法像成人一樣思考問題,因此當我們一直『灌輸』許多成人的思維給兒童,這無法理清兒童對於死亡的看法,更可能形成一種負擔;這也讓我更能理解,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無法理解成人的話,而是成人無法用孩子理解的話讓孩子明白,而身為助人工作者也應該更需要理解這個道理。

文獻參考

1.     何長珠、釋慧開(2015)。悲傷輔導理論與實務——自助手冊。新北:揚智文化。

2.     余瑞宏(2004)。一位國小一年級喪親兒童在遊戲治療中復原力與悲傷調適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3.     孫允儀(2014)。喪親兒童在遊戲治療中遊戲主題轉變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4.     彭瑞呤(2004)。喪親兒童在兒童中心學派遊戲治療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5.     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 譯(2011J. William Worden (2009).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 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台北:心理出版社。

6.     黃雅琪(2004)。兒童繪本內容之死亡概念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7.   Vitas Healthcare2020.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Stages Concepts of Death and Respons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itas.com/family-and-caregiver-support/grief-and-bereavement/children-and-grief/childrens-developmental-stages-concepts-of-death-and-responses/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我的台湾学历是否受马来西亚政府承认?

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師的福利制度之初探-1

🎉🎉🎉卫生部宣布承认台湾7牙医系学位🎉🎉🎉